【仪表网 人才新闻】厦门大学有着这样一位老师,她兢兢业业、认真细心,对仪器的守护就如同自己的孩子。她就是化学化工学院仪器分析中心林志为老师。
她做样品测试,从来不“为技术而技术”,总要探个究竟明白;她制作谱图,不仅注重数据客观,还要追求画面美观。她有时像侦探,通过蛛丝马迹寻找“目标物”;有时像医生,把脉问诊“开药方”;更多的时候是守护者,像疼爱自家孩子一样处处护着仪器。
林老师一天的工作从对仪器设备的例行检查和清洁开始,看似平常琐屑,却马虎不得。林老师负责的两台仪器相当“精贵”,尤其是带超导磁场的“大家伙”,价值几百万,是质谱界中的仪器之一,虽然购买于6年前,目前仍是福建省的“”。
8:20,检查结束,林老师开始了样品检测。一组样品经过数次调试检测,与课题组预想的仍有较大出入。于是,林老师电话请来课题组同学一起找寻原因。在近半个小时的讨论中,林老师不厌其烦,一次次调整参数,将可能情况与同学一一分析交流。为了保持联系,林老师还组建了实验室微信群,方便随时沟通,不忘叮嘱同学“下次来,再一起将问题解决”。
同学离开后,林老师认真分析了这次检测不成功的原因,做好记录。一同记录在“实验记录本”上的,还有各种有意思的发现以及疑惑思考。像这样的本子,从工作到现在,林老师已积累了厚厚几本。
“进样、测试、清洗;进样、测试、清洗……”这样的动作,林老师一天要重复无数次。像侦探一样,林老师善于通过蛛丝马迹发现线索,寻找课题组“目标物”。找到了,自然高兴;没有找到,也不懈怠,她总要探个究竟,再依照情况,或者约课题组成员面谈,或者以电话或邮件形式反馈。她说,质谱很容易有假象,出了目标物的峰表明确实含有目标物;不出峰,不能直接确认没有目标物,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出峰的效果,需要仔细分辨。
10:30,在靠门的另一台质谱仪上,2015级博士生梁晶晶正在进行样品测试。在前一天,梁晶晶参加了林老师关于仪器使用的培训,培训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。今天是她次独立上机操作,所以格外小心谨慎。林老师不时放下手头的活儿,提醒她需要注意的事项,还不忘不时鼓励。
下午2:45,“大家伙”出了点小状况,不知什么原因,溶液入口堵塞。林老师赶紧用小扳手卸下螺丝,再用特制丝线一点点疏通。林老师笑着说,这其实并不常见,因为这仪器实在太“精贵”,随便一个配件就十万以上,而且懂维修超导磁场故障的工程师,维修等待周期很长。因此,自己平时会特别小心地维护。即便如此,也难免有一些小故障,比如送样品途中的一粒微尘就可能导致堵塞。但因为与“大家伙”相伴这些年,积累丰富经验,一般性突发状况她都能及时处理,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:“全国同类型仪器并不多,能持续正常运行的就更少。而我们的这台,很少因故障停机!这也要得益于我处在一个很好的平台,有一个很好的后勤维修团队!”
下午3:30,河北大学快递来的样品送到实验室。林老师与同行保持着很好的交流,偶尔还会上小木虫科研网站,义务帮着解答一些专业上的疑惑。在她看来,“同行是好的老师和朋友,他们遇到的问题常常也是自己的问题”。
夜深人静,孩子入睡后,林老师开始在灯下梳理一天的工作,各种繁杂琐碎数据细节。表面上看,这份工作每天在重复,但在她看来,每一份样品,都是一组新数据,都是一个新经验值。过去六年,林老师检测了一万多份样品,从上万张不同的谱图中,她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,一些共同的规律。她慢慢摸索,享受夜深人静时的阅读和思考,一点点记录下感受体会。她希望能将其中的变化规律琢磨清楚,总结出来,帮助更多同学和同行解决更多同类的分析测试问题。
第二天,林老师将前往浙江大学参加中国化学会第二届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。对这样的学习交流机会,林老师十分珍惜,她总是精挑细选,选有“分量”的参加,而且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。因为,“只有交流学习,才能看到新发展方向,才能进步提升!”